“课间” --------- 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验性初探

丁乙 刘毅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泛设计的时代,任何物品与设施正在经历二次设计,或者重复设计的现状,设计的功能定位以包豪斯的出现成为转折已近百年。今天的设计如何面对现实以及面向未来也许正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引用庄子的一句名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教学中更多的探索性,实验性的课题,以及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式导入,对于未知的可能性深入与研究都可体现综合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着重从概念、观念出发,涉及一系列当代艺术的社会观念、体现文化的语言转换,包括技术层面的制作手段等,由此出发去考虑问题,切入到具体作品中。
整个教学的逻辑我们希望将它定义在尝试设计的可能性和延展性的过程,设计不应该是静止的,它应该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同时又是可以不断被击活,这种连续性的思考本身既关联传统的人文脉络更面向未来的技术与材料更新。我们注重学生以改变未来生活方式为设计出发点,这不仅是对未来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提出和探讨;也是对于未来材料可能性的一种探讨;对未来加工方式的探讨;对未来设计流程的探讨。
孙晨竹同学研究折叠结构,对各种结构进行研究,他理出一个齿轮式的方式自己进行设计结构做出一套齿轮结构的桌椅作品。王壬婷的椅子,体现的是第三性现象,正是现在这个时期的一些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对于机械一直有着浓厚兴趣的蒋皓的三个阶段的机械作品
在整个设计教学过程中还包括对于一些观念上的突破。使学生养成对已存事物质疑尤为关键。有些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是建立在不断否定旧有事物理论和现象之上的。如杨雪的作品就是对公共座椅的形式的否定,她认为在所有的空间可将座椅本身设计在建筑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她以“包角”这一概念与方法来形成设计的切入点。“包角”本身是一种保护,但是在这里又成为了新的设计的灵感。林泓冰运用数字技术来造型切片椅子.陈鹏,齐悦,王晓莹的弹簧书架,从材料特性出发,从放置书籍的方法的变化入手,以装置艺术形式作为造型理念。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想法,我们努力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内外的紧密衔接来尝试这一观点。
首先针对课程设置上,强调课题与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系统化推进从易至难,由浅入深、从小作业个案到完整的作品完成。由广至精、环环相扣。
对于单项课程的课题设计,我们从课程的概念、课题的导入、文献整理、研究方式以及制作并整理一系列的过程性记录。以介入当代艺术和设计为课题教学的媒介来展开对设计语言探索和尝试。这里我们例举“综合造型”课程中的关于“光源、灯、光装置”的课题。此课题所关注的知识面与关注点的宽度,并通过学生不同关注点的探讨,拉伸了群体间互为关照的实验成果的横向性交流。每个个案的独特点来汇集成丰硕的课题成果。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力图伸展课题涉及面,以此扩充学生对复合性的课题知识的统筹吸取。也能使学生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有更多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点,宽泛的作业要求,能够达成不同作品设计、制作趋向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平台上,各种思维、实践成果的有效交流。差异性本身正是弥补和拓展学生面对课题横向知识面的良好途径。
设计就是在这些流程中不断地被讨论、改变的、研究的,学生从流程中也可以考虑设计的一个方法、步骤。王怡宁霓虹灯绘画。杨熹用镂空的竹子做的灯。胡哲斌用光的凝固概念制作的灯光雕塑.
教学理念上,希望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性与实验性的思考和实践习惯。“逻辑性”是学生始终贯穿他们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在这个方法论统领下,我们否定“感觉”的创作方式。让学生知道所有作品的诞生都是要有理由的,连接着设计物的背景和脉络。
学生蔡恬的“梭罗椅”,蔡恬以她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和喜爱,梭罗的一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处时用一张,交友时用两张,社交时用三张。”作为她整个设计的来源与兴趣点。开题的时候对这句话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从中出现三种坐的状态:独处时的、两个人时的、还有三个人的各种状态下人和椅子有关的行为形态的记录,包括图像性、可视化研究。从一开始的不规则行为形态、人行为促进下行为方式的模型,到材料的选择等讨论。导入了其他设计师作品以及套几的设计概念,做出同比例模型,一步步深入到她发现三把椅子可以套在一起。在后几次模型阶段,经过深入分析靠背功能以及给予明代圈椅的造型导入,椅子的靠背连了起来,形成了最终的作品。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讲,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艺术与设计教学中,今天仍然存在太多需要反思的经验和无止尽地面向未来的方法拓展。教育的定位始终应该是前瞻于时代发展,培养学生养成无所禁忌的实验精神,只有在个性挖掘与特点展现的语境中,也许才能培养艺术与设计领域创造性人才,才能使学生具备挑战墨守陈规设计思维的勇气,才能让他们在不远的将来真正有效地加入到设计师的行列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泛设计的时代,任何物品与设施正在经历二次设计,或者重复设计的现状,设计的功能定位以包豪斯的出现成为转折已近百年。今天的设计如何面对现实以及面向未来也许正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引用庄子的一句名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教学中更多的探索性,实验性的课题,以及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式导入,对于未知的可能性深入与研究都可体现综合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着重从概念、观念出发,涉及一系列当代艺术的社会观念、体现文化的语言转换,包括技术层面的制作手段等,由此出发去考虑问题,切入到具体作品中。
整个教学的逻辑我们希望将它定义在尝试设计的可能性和延展性的过程,设计不应该是静止的,它应该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同时又是可以不断被击活,这种连续性的思考本身既关联传统的人文脉络更面向未来的技术与材料更新。我们注重学生以改变未来生活方式为设计出发点,这不仅是对未来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提出和探讨;也是对于未来材料可能性的一种探讨;对未来加工方式的探讨;对未来设计流程的探讨。
孙晨竹同学研究折叠结构,对各种结构进行研究,他理出一个齿轮式的方式自己进行设计结构做出一套齿轮结构的桌椅作品。王壬婷的椅子,体现的是第三性现象,正是现在这个时期的一些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对于机械一直有着浓厚兴趣的蒋皓的三个阶段的机械作品
在整个设计教学过程中还包括对于一些观念上的突破。使学生养成对已存事物质疑尤为关键。有些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是建立在不断否定旧有事物理论和现象之上的。如杨雪的作品就是对公共座椅的形式的否定,她认为在所有的空间可将座椅本身设计在建筑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她以“包角”这一概念与方法来形成设计的切入点。“包角”本身是一种保护,但是在这里又成为了新的设计的灵感。林泓冰运用数字技术来造型切片椅子.陈鹏,齐悦,王晓莹的弹簧书架,从材料特性出发,从放置书籍的方法的变化入手,以装置艺术形式作为造型理念。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想法,我们努力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内外的紧密衔接来尝试这一观点。
首先针对课程设置上,强调课题与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系统化推进从易至难,由浅入深、从小作业个案到完整的作品完成。由广至精、环环相扣。
对于单项课程的课题设计,我们从课程的概念、课题的导入、文献整理、研究方式以及制作并整理一系列的过程性记录。以介入当代艺术和设计为课题教学的媒介来展开对设计语言探索和尝试。这里我们例举“综合造型”课程中的关于“光源、灯、光装置”的课题。此课题所关注的知识面与关注点的宽度,并通过学生不同关注点的探讨,拉伸了群体间互为关照的实验成果的横向性交流。每个个案的独特点来汇集成丰硕的课题成果。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力图伸展课题涉及面,以此扩充学生对复合性的课题知识的统筹吸取。也能使学生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有更多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点,宽泛的作业要求,能够达成不同作品设计、制作趋向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平台上,各种思维、实践成果的有效交流。差异性本身正是弥补和拓展学生面对课题横向知识面的良好途径。
设计就是在这些流程中不断地被讨论、改变的、研究的,学生从流程中也可以考虑设计的一个方法、步骤。王怡宁霓虹灯绘画。杨熹用镂空的竹子做的灯。胡哲斌用光的凝固概念制作的灯光雕塑.
教学理念上,希望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性与实验性的思考和实践习惯。“逻辑性”是学生始终贯穿他们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在这个方法论统领下,我们否定“感觉”的创作方式。让学生知道所有作品的诞生都是要有理由的,连接着设计物的背景和脉络。
学生蔡恬的“梭罗椅”,蔡恬以她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和喜爱,梭罗的一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处时用一张,交友时用两张,社交时用三张。”作为她整个设计的来源与兴趣点。开题的时候对这句话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从中出现三种坐的状态:独处时的、两个人时的、还有三个人的各种状态下人和椅子有关的行为形态的记录,包括图像性、可视化研究。从一开始的不规则行为形态、人行为促进下行为方式的模型,到材料的选择等讨论。导入了其他设计师作品以及套几的设计概念,做出同比例模型,一步步深入到她发现三把椅子可以套在一起。在后几次模型阶段,经过深入分析靠背功能以及给予明代圈椅的造型导入,椅子的靠背连了起来,形成了最终的作品。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讲,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艺术与设计教学中,今天仍然存在太多需要反思的经验和无止尽地面向未来的方法拓展。教育的定位始终应该是前瞻于时代发展,培养学生养成无所禁忌的实验精神,只有在个性挖掘与特点展现的语境中,也许才能培养艺术与设计领域创造性人才,才能使学生具备挑战墨守陈规设计思维的勇气,才能让他们在不远的将来真正有效地加入到设计师的行列